產品名稱:銀杏樹4

銀杏(Ginkgo biloba
L.),為銀杏科、銀杏屬落葉喬木。銀杏出現在幾億年前,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后遺留下來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,現存活在世的銀杏稀少而分散,上百歲
的老樹已不多見,和它同綱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滅絕,所以銀杏又有活化石的美稱。變種及品種有:黃葉銀杏、塔狀銀杏、裂銀杏、垂枝銀杏、斑葉銀杏等26種。
銀杏樹的果實俗稱白果,因此銀杏又名白果樹。銀杏樹生長較慢,壽命極長,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銀杏果要二十多年,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結果,因此又有人把它稱作“公孫樹”,有“公種而孫得食”的含義,是樹中的老壽星,具有觀賞,經濟,藥用價值。
形態特征
銀杏為落葉大喬木,胸徑可達4米,幼樹樹皮近平滑,淺灰色,大樹之皮灰褐色,不規則縱裂,粗糙;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。
幼年及壯年樹冠圓錐形,老則廣卵形;枝近輪生,斜上伸展(雌株的大枝常較雄株開展);一年生的長枝淡褐黃色,二年生以上變為灰色,并有細縱裂紋;短枝密被葉痕,黑灰色,短枝上亦可長出長枝;冬芽黃褐色,常為卵圓形,先端鈍尖。
葉互生,
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,在短枝上3~5枚成簇生狀,有細長的葉柄,扇形,兩面淡綠色,無毛,有多數叉狀并列細脈,在寬闊的頂緣多少具缺刻或2裂,寬
5~8(~15)厘米,具多數叉狀并歹帕細脈。在長枝上散生,在短枝上簇生。它的葉脈形式為“二歧狀分叉葉脈”。在長枝上常2裂,基部寬楔形,柄長
3-10(多為5~8)厘米,幼樹及萌生枝上的葉常較而深裂(葉片長達13厘米,寬15厘米),有時裂片再分裂(這與較原始的化石種類之葉相似),葉在一
年生長枝上螺旋狀散生,在短枝上3~8葉呈簇生狀,秋季落葉前變為黃色。
球花雌雄異株,單
性,生于短枝頂端的鱗片狀葉的腋內,呈簇生狀。雄球花葇荑花序狀,下垂,雄蕊排列疏松,具短梗,花藥常2個,長橢圓形,藥室縱裂,藥隔不發;雌球花具長
梗,梗端常分兩叉,稀3-5叉或不分叉,每叉頂生一盤狀珠座,胚珠著生其上,通常僅一個叉端的胚珠發育成種子,內媒傳粉。它的雄花花粉萌發時僅產生兩個有
纖毛會游動的精子。
4月開花,10月成熟,種子具長梗,下垂,常為橢圓形、長倒卵形、卵圓形
或近圓球形,長2.5~3.5厘米,徑為2厘米,假種皮骨質,白色,常具2(稀3)縱棱;內種皮膜質。種皮肉質,被白粉,外種皮肉質,熟時黃色或橙黃色,
外被白粉,有臭葉;中處皮白色,骨質,具2~3條縱脊;內種皮膜質,淡紅褐色;胚乳肉質,味甘略苦;子葉2枚,稀3枚,發芽時不出土,初生葉2~5片,寬
條形,長約5毫米,寬約2毫米,先端微凹,第4或第5片起之后生葉扇形,先端具一深裂及不規則的波狀缺刻,葉柄長0.9~2.5厘米;有主根。
生長習性
銀杏為中生代孑遺的稀有樹種,系中國特產,僅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狀態的樹木,生于海拔500-1000米、酸性(pH值5~5.5)黃壤、排水良好地帶的天然林中,常與柳杉、榧樹、藍果樹等針闊葉樹種混生,生長旺盛。
銀杏為陽性樹,喜適當濕潤而排水良好的深厚壤土,適于生長在水熱條件比較優越的亞熱帶季風區。在酸性土(pH4.5)、石灰性土(pH8.0)中均可
生長良好,而以中性或微酸土最適宜,不耐積水之地,較能耐旱,單在過于干燥處及多石山坡或低濕之地生長不良。初期生長較慢,蒙蘗性強。雌株一般20年左右
開始結實,500年生的大樹仍能正常結實。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動展葉,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,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,10月下旬至11月落
葉。
地理分布
銀杏最早出現于3.45億年前的石炭紀。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歐、亞、美洲,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,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。至50萬年
前,在歐洲、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滅絕,只有中國的保存下來。銀杏分布大都屬于人工栽培區域,主要大量栽培于中國、法國和美國南卡羅萊納州。毫無疑問,
國外的銀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的。
銀杏在中國、日本、朝鮮、韓國、加拿大、新西蘭、澳大利亞、美國、法國、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
均有大量分布。銀杏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圍很廣。從水平自然分布狀況看,以北緯30°線附近的銀杏,其東西分布的距離最長。在中國,銀杏的栽培區甚廣,主要分
布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氣候區內,跨越北緯21°30′~41°46′,東經97°~125°,遍及22個?。ㄗ灾螀^)和3個直轄市。在海拔數米至數十米的東
部平原到3000m左右的西南山區均發現有有生長得較好的銀杏古樹。